杨志红副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杨志红,博士,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项目: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外翻译测试对比:测试理论体系及运作模式研究”,主持完成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及其他市级项目若干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教育部来华留学授课品牌课程项目各一项。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元认知的MTI笔译教学模式研究”(19YJC740105)。
2019年3月份的一天,我正走在校园里,QQ突然弹出一条来自久未见面的一位朋友的消息,上面是很简单的“祝贺!”二字。我一开始有点摸不着头脑,随后想想跟这位朋友的交集,猜想可能是申报的教育部项目有结果了,一查果然如此,倍感高兴。自我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就承担了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其他工作,加上又是二宝的妈妈,能用于科研的时间少得可怜。但是,科研的压力并不会因为困难的存在而减少半分,我只能挣扎着挤时间,摸索着前进。回顾自己过去几年的科研之路,可以说是一直努力,常常失败,偶有所得;2019年教育部项目申报成功,也算是有所安慰,希望从此以后科研方面能逐渐 “收获多多”。
在这之前,我有过两次失败的项目申报经历:2014年我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果是意料中的败北;2017年我申报了教育部项目,依然无功而返。失败原因可能是以下两点:(1)题目太大,过于宽泛。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我的选题是“翻译能力评测研究”,现在看来这个题目未免太过普通,而且研究视角过于宽泛,对于一个科研新手来说,显然难以把握。(2)课题意义和价值没有阐述清楚。2017年我以“翻译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研究”为题申报教育部项目,我个人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视角更为明确,突出了研究重点;然而,由于申请书开篇就从概念和文献入手,没有回答好研究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等根本性问题,因而虽然研究计划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却极有可能令评审专家从一开始就否定了这个课题。
当然,这只是我2018年下半年准备第三次申报时,回头看以往申报书得出来的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却也不无道理。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之后,我第三次申报,在总体研究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将课题修改为“基于元认知的MTI笔译教学模式研究”,研究的对象是MTI研究生,以完整的两年教学过程为研究周期,将元认知概念与翻译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项目申请书中,我首先阐述了元认知在翻译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梳理并评述相关文献,文献评述紧紧围绕研究目的展开。我想,有效凸显课题的价值和意义对我最后成功立项应该是有所助益的。
2018年底我花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的初稿(该书属于外研社推出的“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翻译学核心话题丛书·应用翻译研究子系列”中的一部),这本书对我的学术经历而言是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我的博士论文关注的是双语能力与翻译能力的关系,当时对多所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展开了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测试。研究重点并不是翻译测试本身,而是通过翻译测试以及其他工具来探究翻译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需要了解语言测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掌握听、说、读、写等其他语言技能的测试及研究情况,因此打下了一些测试方面的研究基础。随后,我开始撰写《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一书,研究的重点从“翻译能力”转换为“翻译测试”,前期读博时积累的文献和研究基础派上了用场,这就是“承前”。
之所以说它还有“启后”的功能,是因为在书稿写作过程中,我挖掘出了翻译过程中的“元认知”这个课题。对翻译能力进行测试或评估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即以结果为导向的翻译质量评估或是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认知过程考查。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是近年来的一大热点,这方面的文献非常丰富。我在梳理文献的时候发现,以往的研究对专家译者翻译能力的性质看法并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翻译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是译者具备高度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即无需过多思考,能下意识地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而有些学者则强调,翻译能力若要提高,译者要对其自身的翻译认知活动具备有意识的反思、监控与调节的能力,也就是对认知活动的“元认知”能力。显然,二者之间的观点存在较大分歧。有鉴于此,我开始关注元认知这一课题,并陆续读了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元认知的文献;此外,听、说、读、写方面的二语习得相关研究成果也积累了一些。我想,能从文献中看出问题,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并持续不断地积累相关知识,也是我后来成功立项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不算年轻也不算成功的科研“青椒”,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三点:
1)课题申报要有问题意识,要思考你的研究课题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既可以是理论层面的,也可以是实践层面的。有了明确的问题意识,才能阐述好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也才能获得评审专家的认可。
2)要进行有效的文献阅读,不仅要总结要点,还要学会将林林总总的文献在自己的大脑中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我们要借由这个知识网络深入思考,看看哪些话题学界观点一致,哪些话题学界仍存在分歧。一致的观点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而我们自己的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则应重点关注学界的分歧点。这是因为,差异之所以存在,往往就说明我们这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不足,还有深入探索的空间。总而言之,文献阅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的过程。
3)不怕失败,坦然接受失败,但不放弃努力,持续积累。我觉得对大部分人来说,科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许我们要努力很多次才会取得一点点成果,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前进。我们要学会接受挫折,即使失败也要坦然并一如既往地向前,不忘学术研究的初心,多一点信心,多一点耐心,这样也许在艰辛的科研道路上,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光亮。
以上就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内容,与各位同仁共勉!
欲了解更多与翻译评测研究相关的内容,请关注由杨志红老师所著、由外研社于2020年1月推出的《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该书致力于对国内外现有的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梳理研究脉络与发展趋势,提出选题建议,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翻译测试研究领域;此外,该书还将借鉴针对其他类型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测试的相关理论,探讨翻译测试的构念基础、题型设计以及评分方式等实际问题,从而为翻译教师评测学生翻译能力提供实践指导,并为有志于从事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的人员提供研究选题参考。
作者:杨志红
ISBN:978-7-5213-0764-1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定价:59.90元
购书方式
1. 复制₤vsxk1jgHf4s₤,打开手机淘宝即可购买。
2. 复制网址https://m.tb.cn/h.VTy734q?sm=5ed95a到浏览器,打开网页即可购买。
小贴士
点击公众号下方菜单栏“学术资源”——“电子书架”,即可免费查看本书样章。
相关阅读: